凯发k8国际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数智赋能工程建设新图景
——成都院以数字化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梁吉欣 时间:2025-07-14 字体:[ ] 分享:

夏日的川北大地,阳光炙烤着亭子口灌区的建设现场。几台智能碾压设备正按照预设轨迹精准作业,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压实度、含水率等数据。不远处,中国凯发k8国际成都院的工程师围在笔记本电脑前,调试图纸模型与现场采集数据的匹配度;还有工程师轻点手机屏幕,无人机随即升空巡航。传回的三维实景模型与设计蓝图在平板电脑上精准重叠,灌渠边坡的毫米级位移被瞬间捕捉。 

这样热闹而有序的施工场景,正是成都院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工程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这家有着深厚工程积淀的企业,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水利、能源、市政等领域,用一个个扎实的数字化成果,勾勒出工程建设的智能新图景。

数字孪生技术守护江河安澜

在黄河之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数字孪生平台正悄然改变着工程管理的模式。屏幕上,三维虚拟模型与物理枢纽实时联动,水流态势、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当汛期来临,系统能提前模拟不同来水情况下的调度方案,为防汛决策提供精准参考。

据成都院数字分公司负责人尹习双介绍,这个国内投资最大的数字孪生水利项目,融合了专业模型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工程安全、防汛调度等重点业务的“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赋能,成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大脑”。

这样的“数字守护”同样出现在青衣江畔。在雅安段的数字孪生平台上,AI算法持续分析着河道演变、水质变化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当地水利工作者通过平台,能更科学地开展河道整治、水资源调配,这套体系也因此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应用案例。

不久前,成都院以联合体模式牵头的新疆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作为信息化设计总体负责单位,成都院将研发灌溉“五大体系”——科学灌溉制度、用水计量监测、农业水价政策、调水自动化及节水技术服务,推动实现农田配水自动化、高效化、计量精准化和管理智能化,为国家大型灌区注入“数字动能”,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从黄河到青衣江,从江西抚河流域到四川李家岩水库,成都院的数字孪生技术不断延伸应用边界。李家岩水库的数字孪生平台,覆盖了工程建设与运行全周期,从大坝浇筑的温度监控到建成后的城乡供水调度,都能通过数字模型精准管控;智慧抚河信息化工程则整合了防汛抗旱、河长制管理等多项功能,让流域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该项目还入选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应用最佳案例。

这些平台虽应用场景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江河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智能建造重塑工程管理模式

叶巴滩水电站的建设工地上,智慧大坝系统正发挥着“隐形监理”的作用。通过部署在坝体的传感器,混凝土浇筑的温度、强度等数据实时传输至平台,一旦出现偏差,系统会自动提醒管理人员调整。这个集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绿色工程等模块于一体的智能建造平台,将过去分散的工程数据整合起来,让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掌握大坝建设的全局。

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多个工程现场持续上演。在腊巴山风电项目,针对设备采购量大、工期紧张的特点,智能平台将物资供应、施工进度、人员调配等信息汇总分析,当某批风机设备运输延迟时,系统自动推演调整后续安装计划,保障了项目如期推进。而在空港新城的建设中,以BIM技术为核心的规建管一体化平台,让设计图纸、施工进度、运维数据实现无缝衔接,一栋建筑从蓝图到落成,每个环节都可追溯、可优化。

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期间,建设者曾面临超高拱坝施工的难题。成都院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的工程师带着笔记本电脑深入施工现场,反复调试传感器角度,将采集到的混凝土温度、应力等数据输入系统。这套系统能模拟不同浇筑方案的效果,最终帮助解决了高拱坝施工的质量管控难题。工人们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三维模型,打趣道:“这些‘高级货’虽然看不懂,但能让大坝浇得更结实,咱干活也更有底。”

就在今年,一个85厘米高的机器人,在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防渗土料供应系统胶带机上“上岗”。这个名为“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可以在陡坡上轻松翻越15厘米障碍,搭载着多光谱成像与声纹识别系统,实现对传送带托辊裂纹、位置偏移等故障精准检测与预警,解决了长距离胶带传送机安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难题。

工程机器人的版图还在扩展。成都院将与合作单位联合研发大坝智能碾压、坝体智能浇筑、料场智能开采、隧洞智能施工、水下施工、风机吊装、光伏板吊装等方向的工程机器人并推广应用。

创新体系支撑数字化纵深发展

在成都院的办公区,“智成精工”智能基座的演示屏幕上,正实时生成着道孚抽蓄电站的设计方案。这个融合了75年工程技术积淀与人工智能的系统,能像资深工程师一样思考,快速给出地质勘探、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建议。

在海拔4300米的道孚项目现场,设计师通过手机上传钻孔岩芯照片,两分钟后就能得到岩芯三率测定结果,而这项工作过去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效率提升了75%。 这种效率的提升,源于成都院对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投入。

而“智成精工”的企业管理智能体,正将全球化经验转化为战略优势。平台分析近十年国际工程数据后建议:东南亚水电项目采购链需增加本地供应商占比。这一策略使某国别项目采购成本直降10%以上,诠释了“数据驱动决策”的真正价值。

从可再生能源数字规划平台的研发,到自主三维校审工具的应用,企业不断将技术创新融入主营业务。可再生能源数字规划平台能在全球尺度开展资源评估,为风电、光伏等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入选了世界互联网发展十大最佳实践案例;在亭子口灌区的设计中,三维正向设计与自主校审平台的结合,让图纸与现场的匹配度大幅提高,设计质效显著提升。

成都市新都区的居民也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当地的智慧水务管理应急系统,整合了供水、排水、防汛等6大应用场景。暴雨来临时,系统能根据管网监测数据,提前调度泵站抽排;居民家中停水时,平台可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派单维修。这种“供排净治”一体化的智能管理模式,让城市水务运行更顺畅。

智能管理和装备的战场不止于此。2025年2月,宜宾山体滑坡现场,成都院救援队架设的边坡雷达每30秒扫描一次山体。 雷达数据与无人机实景模型同步回传指挥中心,构成地质灾害预警双保险,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并成功预警救援时山体的再次垮塌。

从江河治理到能源开发,从工程建设到城市管理、抢险救灾,成都院的数字化探索始终扎根实践需求。在数字经济浪潮中,这家企业以一个个可落地、能见效的数字化成果,践行着“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理念,为能源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的数字动力。

白鹤滩大坝混凝土数字化监控系统

数字孪生小浪底工程平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