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国际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守护古城根脉 西安护城河下的现代安全交响乐
来源:水电十五局 作者:宋婷 杨静茹 时间:2025-07-19 字体:[ ] 分享:

晨光熹微,古都西安从沉睡中苏醒。西安城墙脚下,护城河改造工地已热闹起来,班组长刘海舟清脆的哨声穿透薄雾,“反光马甲扣紧、防滑鞋系牢!”这充满关切与严肃的叮嘱,与千年城墙砖石缝隙中渗出的历史回响交织,为古城水系重生的工程奏响安全交响乐。

第一乐章:责任体系的落地回响

走进工地,一面醒目的安全墙映入眼帘,墙上的《网格化安全责任矩阵图》犹如精密的棋局,将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规划得井井有条。每一个区域、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清晰标注着对应的“安全棋子”,它们的职责一目了然。

“安全生产是团队协作的接力赛,”项目负责人邹飞在班前会上目光坚定地强调。为了确保责任落实,项目部将这片5万余平方米的区域科学划分为3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了专业的网格员。

这些网格员每日都会对照详细的“风险清单”,在各自负责的区域内进行动态排查。

无论是隐蔽角落的安全隐患,还是施工设备的细微异常,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排查出问题后,他们会立即启动闭环管理流程,确保每一个隐患都能得到及时整改,而令人惊叹的是,闭环管理达标率始终稳居100%。

在尚勤门旁,一处别具特色的“安全积分超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里的货架上摆满了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换取这些商品的“货币”,正是工人们日常规范操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所获得的安全积分。

与“安全积分超市”相辅相成的,还有季度“安全之星”评选活动。每一次评选,都像是一场荣耀的盛典,当选者不仅能获得物质奖励,更收获了满满的荣誉与尊重。

这些举措,将原本抽象的规范操作,化作了工人们实实在在能触摸到的奖励与荣誉,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安全总监刘平平的手机,是整个工地安全隐患的“监测站”。工人们发现任何安全隐患,都会第一时间拍照上传。当刘平平滑动手机屏幕时,这些隐患照片就像乐谱上的休止符,提醒着大家安全节奏需要及时调整。

电工张科就曾因为敏锐地发现电缆破损而获得积分奖励。说起这件事,他满脸自豪:“这积分卡就像小警钟,揣在兜里,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要安全操作。”

正是这种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安全管理氛围,让西安护城河改造工地的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也为古城水系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乐章:科技赋能的智慧咏叹

在西安护城河改造工程现场,古老城墙与现代施工机械交织,“水、城、人”三者复杂关系带来的治理难题,如同缠绕的丝线,亟待梳理。

项目团队突破传统思路,创新性地引入“会诊+手术”模式,为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保障注入科技力量。

为应对护城河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防洪挑战,一支由水利、建筑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深入研究古城的水文地质条件、历史洪水数据以及城墙结构特点,历时数月编制出详尽的《防洪方案》。

这份方案不仅是理论指导,更是后续工程实践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部署于暗涵围堰的智能水位监控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哨兵”,与《防洪方案》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的完整闭环。

项目总工程师王杰常常站在监控大屏前,凝视着实时跳动的水位曲线,感慨道:“这智能水位监控系统,就像是为古城安装的‘CT机’,能精准探测到护城河水位的每一丝变化。”这套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分布在暗涵围堰的各个关键点位,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水位数据。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经过系统的智能分析与处理,生成可视化的水位曲线。一旦水位出现异常波动,达到或超过预设阈值,系统便会立即同步触发多重警报:监控中心的蜂鸣器发出尖锐的声响,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同时,相关责任人的手机会收到包含具体异常信息的推送通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在暴雨天气中,智能水位监控系统展现出强大的应急能力。

连续的强降雨导致上游来水量激增,系统监测到暗涵围堰处的水位快速上升,即将突破警戒值。

警报响起的瞬间,早已做好准备的应急小组迅速行动。根据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和分析结果,他们精准判断出需要加固的区域,调用预先储备的沙袋、钢板等物资,对围堰进行紧急加固。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通过系统及时调配排水设备,加速排除积水。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得益于智能水位监控系统的精准监测和快速预警,成功化解了潜在的安全风险,保障了工程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西安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磊说:“自项目进场建设以来,项目团队直面春运交通干扰、地下资料缺失、河道淤积严重等“拦路虎”,建立‘日保周、周保旬’刚性考核体系,让攻坚力量时刻在线。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暗涵施工难题,同步优化防洪方案。”

科技赋能下,这套闭环系统,如同一张紧密的智能之网,为围堰安全提供精准护航。它不仅有效提升了工程应对突发水情的能力,更实现了质量与安全的双重达标,让古老的护城河在现代科技的守护下,重焕生机。

第三乐章:应急演练的实战强音

施工现场,一个个安全帽上醒目的二维码,如同工人们的专属“数字身份证”,成为西安护城河改造工地的独特标识。

安全环保部主任杨超手持扫码设备,轻轻一扫帽上标签,只听“嘀嗒”一声脆响,员工的资质证书、培训记录、健康信息等内容便即刻呈现在屏幕上。这项创新举措,彻底终结了以往纸质证件易损、丢失,查验时效率低下的痛点。

在高处作业平台,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进入施工区域前,安全员只需扫码,就能在短短几秒内完成资质验证,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的工人才能进行高风险作业;地下作业通道口,扫码设备与门禁系统联动,未通过资质核验的人员根本无法进入。

系统后台实时更新数据,每一次扫码验证、每一条信息变动,都如同精密钟表的“嘀嗒声”,让安全管控在无声间实现高效流转。

当新入职的工人完成安全培训,相关信息录入系统的那一刻,其安全帽二维码对应的资质档案便同步更新,真正做到了人员管理的动态化、精准化。“报告指挥长,上游围堰水位超1.5米!”上月的防汛演练现场,智能水位监测系统的警报骤然响起。仅仅三分钟,装配式围堰便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完成拼装,精准锁定险情区域。

红色的抢险旗帜迎风招展,抢险分队携带工具与物资疾速集结,沙袋如雨点般落下,沿着河岸快速堆筑起坚固的堤坝。

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俯瞰水情,实时将画面传输至指挥中心,为决策提供清晰的现场视角。泵车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全力强排积水。

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各种数据不断跳动,专家与管理人员紧盯着画面,动态研判:“水位上涨超预期10%,启动二级响应!”一道道指令迅速下达,现场人员有条不紊地执行。

生产经理强育锋站在指挥中心,目光坚定,这场防汛演练,不仅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更展现出工程团队面对突发状况时,依靠科技与协作实现高效应急处置的强大能力,为古城护城河改造工程筑牢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当古老城墙的砖石悄然嵌入现代安全基因,护城河畔的每一次哨响、每一回嘀嗒、每一声警报,都汇聚成守护未来的磅礴乐章。这安全协奏曲,既是对千年城垣的深情致意,更是对城市未来的庄重承诺—在历史与创新的共鸣中,筑牢永恒的安全防线。

 

【打印】 【关闭】